|
私营企业主的呼声 何日不再为不健康的市场环境买单 |
[ 白志英 ]
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云南省政府曾在转变政府职能上动过“四板斧”,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走进一些私企工厂,我们却听到了10年经营8年被骗的故事;感受到了这样的怨言:“我们讨钱跑了100多次还被大骂而还;我们打官司多次胜诉却没拿回一分钱;我们带了3000元钱去投标,别人却揣着100多万……”
A 减 负!
走进昆明市新迎新华包装厂,提起前些年百姓反映多如牛毛的各种收费问题,正吃午餐的厂老板张存贤夫妇放下碗筷:“这个问题比以前真的好多了,往年外省来的小工一个就业证就要300元,省内的要200元,暂住证要60元,现在通通只收5元工本费。”张氏夫妇对政府心存感激:“我们这么个微型厂,以前一年各种收费要2万元,现在4000元就够了。”
昆明黎塘轻化设备有限公司的黎会计对账最熟悉:“以前这里收我们的管理费一年是10000多元,治安保护费是1000多元,现在一分都不收了。”
尽管昆明雅光雕塑厂的陈卫东对当地没完全落实政府减负政策,仍在收他每月100元的卫生费、100元的治安费表示纳闷,但他还是告诉记者,他300元的年审费现在只交50元了。昆明金莲山塑胶化工有限公司、昆明美派橱柜加工厂、昆明雨龙家具城等企业的老板们对收费明显减少都有不同程度的赞赏。他们说,收费减少就是帮我们直接节省成本开支。
乱收费这个多年积重难返的问题终于“返”过来了,云南省政府法制局的有关负责同志感慨:“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省政府取消、精减400多个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不合法及不合理收费项目100多个,吊销及暂扣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250多个,减少省直部门的财政预算,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这‘四板斧’真正发挥作用了。”
B 诚 信?
成本只是市场运作的第一节链条,诚信则是市场交易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失去了这个规则,“牌”就无法打。
在叫投资不到10万元的昆明雅光雕塑厂,满脸沧桑的老板陈卫东回忆往事:“2000年,一个平时跟我有业务往来的人一下骗走我4万元钱。”4万块钱对某些企业的确算大数,但对于这个微型企业主来说可谓伤筋动骨了。这一年,他承包的一个游乐园,工程干完后对方提出改图纸却不再加钱,他亏了8万。此前,他在江苏接了一个所谓“中华民族风情园”工程,工程完工后老板跑了,38万工程款一分未拿到。2001年,他去西安搞一个石雕工程,工程告捷,对方借口“质量有问题”赖账,他又亏15万。同年,郑州一家“泡泡”肥公司说有个工程包给陈干,陈飞抵郑州后,那家公司的头头说:“不好意思,请吃我们内部的‘便饭’。”谁知三餐“便饭”算了陈6000多元,加之机票,他又亏了上万元。
10年经营,8次被骗后,陈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债,为还债他不得不经营,为经营他不得不卖掉房子,卖掉房子后妻子跑了。
谈起那一连串被骗的故事,银发点点的陈卫东的心海里再也泛不起当年勇闯商海的激情,看着他一身褪色的着装,没有人知道他曾经大小是个老板。
如果说以上种种均可称得上“暗骗”的话,还有一种不知是否能称得上“明骗”。
昆明玻璃钢厂厂长庞昆生最想不通的是,滇南某县工商局欠他厂里的钱,厂里派人跑了100多次、出了两次车祸,钱至今仍未还完不算,还被该工商局某负责人臭骂一顿:“扯蛋,这钱我不认账!我不知道你跟原来的局长搞些什么鬼名堂,你给我滚出去!”
他说别人欠他们厂400多万,他们厂欠别人100多万,别人到厂里来要钱他们有时不得不躲,他们到别人单位要钱别人同样躲他们,这样的“迷藏”长期做着,常常他们被债主骂,他们也骂欠主,宁愿骂也不想打官司……庞深有体会地说:“我不相信官司,我打了6场官司,本钱花了100多万,一分也没收回。”
C 公 平?
昆明雅光雕塑厂的陈卫东感到很不公平的是——他揽的工程基本上是三手工程,一手包工头吃一道,二手包工头又吃一道,轮到他三手工程最多剩下7%左右的利润,但他却要交整个工程的税钱。他说,包一、二手工程的是有“背景”的。笔者反问:“你不包不行吗?”陈说,他没有工作了,不干又能干什么去呢?
庞昆生曾参加过滇东一家单位玻璃钢工程招标,他描述了这样的情景:“我们请那家单位的东道主吃饭、喝茶、唱歌,准备用身上带的3000元钱讨好他们。几个朋友把我们叫到一边:‘别干傻事,有个沿海的胖子带了100多万。’”
庞说,招标的名堂多得很,有时本来是“一家人”却被分成三家、五家以不同的单位名义来竞标,有时,会在标的的小数点位数上搞鬼,这在招标中是司空见惯的事。当然,庞也承认正二八经的招标还是存在的,只是搞名堂的的确不少。
D 尾 声
采访云南省的私营企业,几乎没有几家敢说他们在经营过程中能100%的及时收回销售资金,从未遇到过任何受骗上当,从未碰到竞争的不公平。绝大多数企业主说他们销售的产品约有40%的钱不能及时回笼,这样,他们不得不找原材料主赊材料维持生产,形成“三角债”。至于受骗上当、不公平竞争屡见不鲜。
针对个体私营企业主反映的问题,笔者采访了云南省个私办和有关立法部门,他们均表示营造健康、公平的市场环境已提到政府议事日程的重中之重,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为推进这个过程的尽快实现,他们将付出最大的努力。
据了解,云南全省私营企业已达74万户,200多万人在这个行业里讨饭碗。仅去年他们就创造了429.3亿元的产值,占到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他们的呼声值得人们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