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
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出版单位的利润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在全国各行业利润率的前5位。"八五"期间,我国出版系统利润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5%;"九五"期间约为28.4%。2002年,我国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六大出版业,发行、印刷、光盘复制三大行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健。据初步统计,全系统2002年共实现销售收入726.8亿元、利润4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和6.5%。
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整体规模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来看,我国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小。在今年1月举行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上,代表们纷纷谋划酝酿:怎样实现新发展,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
深化改革的着力点: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
目前,制约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其他行业有相似之处,即结构性障碍和体制性弊端。从产业结构看,组织形式单一、产业集中度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产品结构看,严重依赖教材、低水平重复、创新性产品和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少的问题,使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较为脆弱;从地区结构看,均衡布局与同构现象导致地区封锁和低水平重复;从市场结构看,市场竞争主体不健全,市场经营规则不完善,以及由于垄断经营而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不公平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出版物市场的发育与成熟。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说:“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采取三大具体措施一心一意谋发展
2001年中办、国办转发的《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新闻出版的改革从试点阶段进入到整体推进阶段。新闻出版业改革的具体措施已逐渐明晰:
——探索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新途径。
改建后的集团化组织,是新闻出版业有良好示范作用的排头兵。在推进集团化建设的过程中,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解决集团的法人地位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目前,在55家出版、发行、印刷和期刊集团中,仅有辽宁出版集团等个别集团通过变通的办法获得了资产授权,山东出版集团等大多数集团仍然没有获得明确的市场主体地位,处在模糊经营状态之中。
法人制度不确立,或者法人应有权益得不到保障,使得一些新闻出版单位与主管、主办单位之间形成一种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这是我国许多新闻出版单位难以做强做大的重要原因。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裁侯玉琪说:“应该塑造一个真正市场意义上的主体,完整、独立的主体,而不是将几个出版社人为地捏成一个集团。”侯玉琪的话反映了当前出版人的共识。
——今明两年基本完成发行集团和新华书店股份制改造。
对发行集团和新华书店实行股份制改造,旨在以流通领域的深度改革带动出版产业的大发展,努力形成国有发行渠道为主导,民营和个体发行企业、外国服务商参与竞争的有序发展的格局。新华书店要借鉴沃尔玛的成功经验,按集中配送、现代物流、超市连锁、信息管理和充分竞争的要求深化改革。
四川新华书店集团总经理王庆说:“这几年新华书店一直处在乱、忙、难的状态之中,现在发行集团发展连锁经营,实行统一进货,可以说是出版物发行领域的一次革命。”同时,他认为,目前看来,技术平台支持和信息标准化建设的缺乏导致跨地区连锁经营比较困难,统一的物流、信息流、商流还没有形成。
——转变新闻出版管理方式。
过去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所习惯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情况,新的管理方法又有待探索。目前的状况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对此,石宗源说:“对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是要有一个适用期,但适用期必须尽最大努力来缩短。”
本次新闻出版局长会议特邀55家出版、发行、印刷、期刊集团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当当网上书屋、席殊书屋等民营企业总经理参加。"这体现新闻出版总署的职能转变,今后必将会带来物质的转变。"人民邮电出版社社长杜肤生对此做这样的评价。
关于政府职能转换,电子工业出版社社长王志刚说:“应当改革‘企业是最小的政府,政府是最大的企业’的状况。”
会议要求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新闻出版活动和出版物市场监管上来。要真正做到政企、政事分开,该管的一定要管住,不该管的不要管。坚持管办分离,搞管理的不能再搞经营,搞经营的不能再搞管理。
除此之外,改进书号管理办法、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行政、调整报刊结构、整顿利用行政权力摊派发行报纸和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等,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副署长说:“新闻出版业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做强做大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