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我国企业游离专利的原因
|
[ 马秀山 ]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资料,去年,外国企业来华申请专利达47236件;而关于我国对外申请的情况是,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以在美国授予专利的106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为例,我国内地的排位是第22名,即在美国的专利授权数是266件,而当年中国申请国际专利的总数是1670件。
再看国内的情况,据介绍,前年,浙江省的专利申请是12829件,同专利授予量一起均居全国第二位。但拥有这些专利的企业只占全省企业总数的5%,95%的企业在专利申请上至今仍是空白。在省会杭州市,全市共约65000家企业,而没有自己专利技术的企业则高达98.7%。大多数的专利集中在少数企业,如万向集团平均每周申请一项专利,但其他众多企业一年申请的专利总量还不到日本松下公司在我国申请专利的一半。
除了企业的内部原因外,专利审批时间过长,申请、维持费用较高,特别是专利保护难度大、维权成本过高等等,是制约企业申请专利的主要外部因素。综合分析,企业游离专利的主观原因是自身所具有的专利申请水平即创新能力问题,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明专利欠佳;客观上是法制环境使得企业对专利制度望而却步。
先看主观原因。
据统计,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所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全国的1/7左右,平均每个技术开发机构只有20人上下,力量非常单薄,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的人力资源显然不足。不仅如此,国家对民营高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几乎为零,由于缺乏资金,使得这些企业的高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都非常困难。
进一步研究我国生产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第一线缺乏能够有效吸收和利用技术的优秀人员。在我国传统上,理工科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总是把最优秀者派遣到国务院各工业部门、大学和研究机构,其次是在企业里当干部,剩下来的才到企业的生产现场。结果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只起辅助作用,生产技术要靠工业部门有能力的技术官员推动,他们虽为理工科出身,但由于没有生产第一线的体会,很难热心于“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所需的普通适用技术。现在我国的大学生虽说是自主择业,且曾有过“下海”的高潮,但在客观上目前又出现前述的传统“反弹”。相反,在日本,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都到了企业第一线,直接从事技术工作。美国也是搞技术生产和做理论管理的各居一半。
我国技术队伍的这种差别情况,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在人们当中依然存在着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官本位”的思想仍很顽固。相比之下,日本学者森谷已规认为,日本的武士统治很久,有着重视实干的特点,日本企业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故将主力充实到第一线。
再来看企业游离专利的客观因素。
在实践中,企业只要有新产品上市,仿制产品随即分割市场,接踵而来的专利纠纷更使人焦头烂额,申请专利不能带来切身的利益,客观上反而徒增烦恼,正如有媒体所指出的,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使企业失去了信心。就连闻名世界的大企业海尔对专利诉讼也不抱希望。
张瑞敏就曾说过,我们的“小小神童”出来以后马上有人模仿,我们也打官司,但太耗费精力了。所以我们很快推出了第二代,不等你学第二代,又推出了第三代,现在已开发了八代“小小神童”,没有这八代的不断超越,怎么可能有小小洗衣机的上百万销量?而且如果被动地打专利保护官司的话,不一定能打赢,打赢了也不一定能执行。
在此形势下,企业宁可通过技术秘密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技术产品发明也不申请专利,有些申请专利的技术产品一般多为一层窗户纸,一捅即破,若得不到保护,申请专利公开,就等于把技术白白地送给了竞争对手…… 对此,国内有法律学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在国内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使专利权人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另据统计,在中国注册有营业场所的企业,其对专利的活跃程度是这样排序的:排名第一的是在华的外资独资企业,紧随其后的是中外合资企业,排在第三位的是国内民营企业,最后,排在末位的是国有企业。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科技投入只在靠其自身,国家的投入基本是零,因此,指望其成为独创性发明专利的主力军也不现实;而有国家科技投入的国有企业对专利的态度又不如民营企业积极,在此形势下,无论是产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创性发明专利,还是改变国内企业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状况都还需要一个变革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