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企海外收购合并:走向国际化的资源优化配置 兼为“资本输出”正名 |
[ 刘梦熊 ]
收购合并,是资本市塲运作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内地企业到海外上市集资己成为趋势,其中除了正常申请途径上市外,也有案例透过收购合并手段取得上市地位,这些上市公司控制性股权的收购者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家。我认为,现在是政府对这类民企海外收购合并活动给予重视、支持的时候了!
众所周知,现在中国国力强盛,国运兴隆,得赖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数以千亿美元计的外资包括港、澳、台资涌入内地,连同相关的观念、人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营销战略、技术、设备等,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注进了强劲动力·这一过程,从资金流向角度而言,也可以说是外资向中国内地“资本输出”的过程。
过去,内地传统的教条引经据典,把“资本输出”说成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的特征之一。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尤其是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检验证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一样,无非是国际经贸合作和国际商业活动及资本市塲运作的一种方式,是资源优化配置走向国际化的体现。
而作为“资本输出”重要形式之一的海外收购合并,是资本市塲的“大兵团作战”,是高层次的金融运作,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捷径。从宏观上说,由于一要符合购并所在国的收购合并守则,二要经过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你情我愿的商业谈判,因此,海外收购合并完全是合法的、公平的、互利的商业交易,和所谓的“经济侵略”、“经济掠夺”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理论上扫除误区,替“资本输出”正名,正是为了争取政策上配套支持内地民企的海外收购合并活动。其意义和必要性在于:
一、民企海外购并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今天,不少海外舆论推崇中国为“世界工厂”。然而,中国面积虽居世界第三位,却“地大而物不博”。原油、富铁矿石、三合板、纸浆等等都要大量进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扰”。如果支持民企通过海外收购合并,取得一些涉及原材料、能源供应的上市企业的控股权,长期稳定、价格合理的供应就会获得保障。
另一方面,“MADE IN CHINA”的产品,需要不断扩大外销市场,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中国人口占世界22%,对外贸易额只占国际贸易总额4.3%。如果支持国内企业通过海外收购合并,取得一些拥有现成销售网络、有良好市塲品牌的上市企业的控股权,出口创汇的稳定增长、中国品牌的深入市塲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再者,国内申请上A股的企业已超过2000家,而中国证券市塲容纳量每年只可接纳100家新上市公司,如果支持民企通过海外收购合并,借“壳”上市,就能使一些既有集资、融资需要而短期内又没可能上A股的民企提早获得集资渠道,经营规范化、国际化,使企业发展上一新台阶。
二、民企海外购并是中国“入世”后中国市塲与国际市塲并轨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不仅商品输出输入的关税壁垒最终被削除,资本输出输入的法律设限也即将被逐步取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令“资本无国界”。正如“人望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样,资本流向必定要依据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以“全球战略”眼光审视,以“最佳配置达到最高效率、最好效果、最大效益”为依归。一个与国际市塲并轨的中国,把外资“请进来”的同时,中资也应“走出去”,把握商机,妥善地运用收购合并的形式,做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国际资本市塲大格局,缔造“双赢”结果,这才是真正、完整的“人世”。
三、民企海外购并是中国迈向小康,由“穷国”向“富国”过渡的标志。原料是企业供应的,商品是企业生产的。由外国购买某种原料,向外国输出某种商品,某种意义上也只是买卖“鸡蛋”,而民企对外“资本输出”,到海外收购合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则是买卖“母鸡”。这种高层次的企业行为,则是以整个国家综合国力发展到一个相当水平且藏富于民为背景。“买母鸡”当然要比“买鸡蛋” 有钱!日本商人购买某部美国电影拷贝版权不值—提,日本“新力”公司买下美国哥伦比亚制片公司则轰动全世界,发出“日本要买下美国吗?”的惊叹!中国对外开放二十多年基本上都是“资本输入”,今天,中国的民企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可能,进行海外收购合并,令资本流向由“只入不出”的单向变成“有入有出”的双向,从只“买鸡蛋”到也“买母鸡”,这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一百六十多年来由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由弱国变为强国、由穷国向富国进发的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之一!
军事史上,一九四七年六月底,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由“内綫作战”跳到“外綫作战”,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成了历史的转折点:我认为从经济史而言,民企海外收购合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起的作用,其意义类似当年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当今的中国领导层注重“与时俱进” 。我希望中央决策部门特别是商业部、证监会,外汇管理局等,对民企海外收购合并能够做到“理论突破,领导重视,政策配套,外汇支持”。 至于有人担心资金流出将对内地发展中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我认为,“小财不出,大财不入”。容许“根在中国”的民营企业把“小财”汇出收购合并,然后透过上市公司集“大财”返过头来发展内地业务,把“饼”做大,最终是有利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在这方面,香港证券市场就曾有过许多堪称经典的成功之作。八十年代初,船王包玉刚豪气万千,—举收购九龙仓[004],令他的航运王国成功“登陆”,获得大量土地储备,既赶上了香港房地产起飞的大升浪,又避过了世界航运的大低潮。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旗下资产规模最大的公司并非是当初申请上市的长江实业[001],而是收购回来的和记黄埔[013],正是这只购并回来的“金鸡”,两年前ORANGE一役就赚得1300亿元港币的天文数字!
目前,民企海外收购合并最大障碍在于资本项目的人民币未能自由兑换及不能汇出,政策未能跟上形势。过去民营企业家调配资金来港“购并”,有如“八仙过海”,须各出奇谋。故建议当局推出相应的规则或指引,批准有明确购并用途的企业把资金汇到海外。
具体来说:
一、有明确收购目标;二、有清晰交易条件;三、有买卖双方代表律师或财务顾问拟订之买卖协定及通告;四、得到海外购并所在地交易所、证监会批准;五、最终收购结果与申请汇出之金额(含各种费用)相符;六、国内企业资金来源有合法证明;符合上述条件的,建议外汇管理部门可批准该企业名正言顺将资金汇出用于购并。
到去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2864亿美元,容许其中部份被兑换用于境外购并,开拓集资、融资大渠道,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政府在政策上、外汇兑换方面予以准许和配合,正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最新体现!
|
|